年报透视|偿债高峰期渐近 房企能否化解去杠杆“后遗症”?( 七 )

如中民投,因30亿元规模的“16民生投资PPN”未能在1月29日如期兑付而出现技术性违约。2月13日,中民投以121亿元的代价向绿地集团出让持有的中民投董家渡项目的50%股权及对应债权。而随后的2月14日,“16民生投资PPN”在拖延数日后才兑付完毕。

而泰禾,在3月底也以3.79亿元的代价向世茂出让杭州项目51%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以来,特别是春节过后,房企的融资规模再次大幅增长。

同策研究院的数据显示,3月份,其监测的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1024亿元,创下自2017年11月以来的月度新高。环比2月大幅上涨85%;融资成本约在3%~7%,较2月份明显下降。

“春节之后,资本市场环境确实相对宽松一些,但这很大程度上是要借新还旧,应对债务偿还高峰。”同策研究院院长张宏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就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5.81万亿元,同比多增0.95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8.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34万亿元。

张宏伟续称,对于大房企特别是国企来说,其融资规模要较民营房企大、成本也相对较低,而对于民营房企,特别是中小房企来说,引入战投、出售项目股权,将是其未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房企一般不会这么干,没有到绝路上它们是不会引入战投和出售股权来融资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