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被“从重罚款30万元”之后(16)

即使“鹰眼”系统日新月异,也只会让大家加速舍弃那些漂亮但“有毒”的图片,转而选择平淡无奇的图片;即便如此,也不会给图片版权商进贡。而普通人积攒的闲置图片,自然也可以及时投稿给微利图库或开放版权给大家,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局面。

曾经在文字自媒体上演的供给过剩 - 信息过载 - 竞相降价 - 无人问津的几步曲,也将在摄影业界重演一轮。摄影师们也会迟早体会到跟文字工作者一样“劣币驱逐良币,重量不重质,谁量大谁赢”的困局,被“农村大妈”式的图片作坊淹没。届时,他们目光未曾企及的文字工作者,可能不会施以半点同情。

对于原本做精品的,特别是非时效性作品的摄影师,就只能转变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创作人们更愿意为之买单,或者真的不得不用的图片,例如突发新闻的照片或视频。

然而,“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摄影师可能只有在事后才到场,而素人“拍客”们已经等在前方。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历史画面,比如几天前巴黎圣母院尖顶崩塌的过程,都是出于 Twitter、FB 上拿手机随手直播的路人之手。

不知职业摄影师有没有认真想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