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将永远屹立(逐梦70年)( 二 )

峥嵘岁月造就艺术经典。1959年初,石鲁接受中央革命博物馆邀请,赴京从事革命历史画《转战陕北》的创作,这是任务,是一种命题画,但对石鲁来讲,却发自沸腾的心源。

1939年,20岁的石鲁履蜀道,奔延安,在宝塔山下生活近10年,并曾参加转战陕北的战斗。他走过那些沟沟壑壑,体会过游击战的机智,可以说此画的创作构思正源于这亲身体验。于是,这被动的命题,转换为主动的抒发,激起发自心源的创作冲动,这画便成为言志、言情的载体。因此,他果断放弃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情节性叙事方式,而是以一个背侧面眺望远山的造型,将毛泽东的形象与陕北高原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他没有画千军万马,千军万马在画外,在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中。必胜的信念,也不在战斗的场面过程中,而含蓄在毛泽东如磐石一般的造型之中。深知艺术规律的石鲁,在叙事与抒情之间选择了抒情,在多与少之间选择了少,在露与藏之间选择了藏。这便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仿佛是用游击战的战术揭示这场游击战争的灵魂,于是这形象愈少而韵味愈多,造型便融入了诗的思维,给人留下精神的震撼。石鲁当时称此为“间接表现”与“容量的探索”。当然,他更重情,诚如其人,“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之所钟,可以惊天地而动鬼神”。此正堪谓壮美诗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