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减量能耗降低中,如何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 三 )

土地制约。上海要守住32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量底线,未来可利用空间很有限,挑战就在于能否在土地减量中实现发展,能否在能耗降低中实现发展。一方面,上海在生态类、红线类考核设定刚性约束目标。另一方面,在有限空间不断增强经济密度。去年,上海出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意见等提升经济密度的诸多“新政”。比如,原来上海一些工业园区容积率相对较低,现在允许适当提高容积率;原来对企业自有土地容积率严格限制,现在只要是符合本市产业导向经过认定的新项目或技术改造类项目,在自有土地上开展建设的,免征增容费。由此,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的新“三高”企业得到“施展拳脚”的空间。

其实,早在5年前,上海就出台全国首份最严的“产业负面清单”,用落后产能的“减”,实现高端制造的“加”。与2011年相比,2018年上海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4.9%,单位能源消费的经济产出提升53.6%。在负面清单加持下,近几年上海腾出低效用地4万余亩。 下转◆2版(上接第1版)松江区更是明确,减量化指标2/3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十三五”以来淘汰劣势及污染企业3127家,完成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439.4公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