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离开大厂的年轻人(16)

关于工作选择,他认为不一定非要去BAT,“像快手、滴滴、爱奇艺这些生态很健康、核心业务发展潜力大、并且领导脑袋清晰,知道该往哪走的公司”,员工会和公司一起成长,能做出成绩,在这些企业的成就感往往会比在BAT更大。

“大多数求职者,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李明同的印象中,像高旭这样大公司的求职者目标相对明确,对要去的行业、公司规模、发展阶段、成长空间有确定的规划。而其他的大多数求职者,“关注的第一要素是薪资福利,第二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第三是业务属性,第四才是岗位的成长空间,最后一点通常也会被忽视”。

他发现,今年特殊的一点是,比起在职观望的,“裸辞”的人也比往年多许多。“这其中有很多微妙的因素,比如有领导找他谈话,或者在公司实在是忍不下去,干脆离职。”这意味着,即使公司没有明确要求裁员,领导还是会在业绩压力下给员工施压,甚至“逼”其主动离开。“还有工作缺少必要资源,难以支持下去,员工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继续工作实在太难受了,可能选择离职。”

苦苦挣扎的徐然显然属于这类。在京东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她成了室友眼中连丧尸都不如的人——“丧尸看见自己喜欢的会拼命追,你都不动”。许久未见的朋友形容她“整个人都很木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