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还记得《仙剑奇侠传》吗?它要被大宇贱卖了( 二 )


不止玩家 , 其实在制作阶段 , 林月如之死就遭遇过同事们的集体反对 , 姚壮宪闭耳不闻 , 等晚上别人都走了 , 再一个人偷偷把这部分内容做好 。
后来姚壮宪计划在结局里让赵灵儿借林月如的身体复活 , 团队里格外偏爱林月如这个角色的谢崇辉坚决不同意 , 两个人大吵一架后达成共识:游戏只能以画面里有抱着孩子的林月如 , 但不对她的出现做任何解释的开放式结局收尾 。
六年后 , 谢崇辉终于满足了自己的遗憾 。 他受命带队制作《新仙剑奇侠传》 , 除了对画面和系统做出优化 , 植入《仙剑2》的广告以外 , 他还为林月如增加了大量个人剧情 , 并且做出两个完美结局 , 分别保住林月如和赵灵儿的命 。
由于《新仙剑》反响不错 , 大宇让谢崇辉继续带队做《仙剑2》 , 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姚壮宪很生气 , 当场打开电脑给大宇的所有高层敲了封邮件:
“谢崇辉已经有了属于他自己的《霹雳群侠传》 , 没必要一直守着我的《仙剑奇侠传》吧?”

《仙剑奇侠传》创造过许多奇迹 。
这款游戏上市首日 , 一万份拷贝就销售一空 , 姚壮宪说那天的销售情况好到不可思议 , “下午经销商就给我们打电话说得赶紧备货 , 这很恐怖 。 ”
以最终的数据看 , 《仙剑奇侠传》第一部正版游戏卖出了20多万套 , 盗版则数以亿计 。 这款在当时造成巨大轰动的游戏 , 斩获年度CEM STAR“最佳角色扮演游戏奖”以及“KING TITLE”游戏类金袋奖 , 成为国产游戏的一个高峰 。
而打造出这把《仙剑》的姚壮宪 , 也被大宇重用 , 来到大陆开发新兴市场 , 于2000年担任大宇旗下北京软星科技的CEO 。
需要说明的是 , 软星前后有过两家 , 2001年大宇又出资在上海设立了上海软星 , 和北京软星打配合战 , 各自负责不同产品的开发工作 。 后来国内单机游戏市场萧条 , 上海软星在2007年解散 , 在大陆大宇资讯只留下北京软星这棵独苗 , 随着出清软星股份和《仙剑》版权的计划推进 , 很明显 , 大宇的这棵独苗也要保不住了 。
大宇的倒塌 , 早在北软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伏笔 。 那时谢崇辉突然出走 , 姚壮宪又夺回了《仙剑》系列的主导权 , 却发现团队上下都沉浸在《仙剑1》的成功里 , 新项目开展得十分缓慢 , “二代的项目计划早就在日程上 , 用3D引擎、深度渲染、古典音乐、煽情对白 , 但大家都陶醉在之前的成功面前 , 这些新的计划总是止于讨论 。 ”

部分《仙剑》玩家眼中 , 《仙剑2》不配被当作续作
再加上姚壮宪和谢崇辉的权力斗争 , 两套团队前后用了8年时间才炮制出一款并不出彩的续作 , 这时3D早已不算前沿技术 , 仙侠类游戏题材也不再新鲜 , 业界对回合制战斗系统的创新速度 , 让进展缓慢的《仙剑》制作组只能吃力追赶 。
这不仅是旗下个别产品的问题 , 《轩辕剑》在第三代作品《轩辕剑叁:云和山的彼端》之后也开始走下坡路 , 《轩辕剑肆》的3D系统和迷宫结合得并不出彩 , 反而导致迷宫过大容易迷路 , 加之剧情断裂严重 , 最终销量和口碑都不乐观 。
曾经支撑起大宇的《大富翁》系列 , 2003年更新到第七代后就处于半停滞状态 , 主打女性玩家市场的《明星志愿3》更是至今没有正统续作 。
作为一家公司 , 大宇急需找到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 比如网游 。 代理《魔力宝贝》国服和台服后 , 网游成为大宇的主要战场 , 《大富翁》、《仙剑》、《轩辕剑》、《明星志愿》 , 不论题材和玩法合适与否 , 这些IP都被搬运到线上捞流水 。
但大宇的网游策略一路踩雷 , 投入巨大又几乎赚不到钱 , 导致单机游戏赚到的钱 , 全都要拿去填补冒进的网游战略带来的亏空 。
2004年是《仙剑奇侠传》这个系列最后的高光 , 由胡歌、刘亦菲、安以轩和彭于晏共同主演的电视剧版《仙剑1》上映 , 姚壮宪一手操刀的《仙剑奇侠传三》大卖 , 大陆的《仙剑》热达到最高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