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还记得《仙剑奇侠传》吗?它要被大宇贱卖了( 三 )


随后一切急转直下 , 开发完《仙剑三》、《仙剑四》后 , 上海软星前中高层因为分成问题集体离职 , 后来上海软星被直接解散 。 北京软星完成的《仙剑五》、《仙剑六》 , 虽然呈现出了回暖的势头 , 但一成不变的核心玩法 , 在同时代大作们的衬托下 , 越来越难以留住玩家 。
就算再深的情怀 , 26年如一日的换汤不换药 , 谁能不腻?

实际上 , 拿双剑的IP变现 , 大宇不是第一次 , 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
早在2014年 , 畅游和腾讯就分别获得了大宇手中《轩辕剑》和《仙剑奇侠传》各自的版权 , 那年人民网还特意写了篇文章 , 标题叫《腾讯畅游共擎大宇双剑:经典单机游戏涅槃》 , 用过年一样的笔触记录了这两个台湾游戏IP怎么投进大陆厂家怀抱 。
在这篇文章里 , 作者敏锐地提出了这些IP买卖背后真正的关键——手游化 。
中国的优势在于体量巨大、消费意愿强烈 , 已经被厂家们培养成熟的手游市场 , 在这块特殊的市场里 , 用户更推崇爽点更多的碎片化内容 , 相比之下 , 以“长剧情、硬核RPG”见长的大宇双剑 , 显然不符合市场主流 。
类似《仙剑》、《轩辕剑》这种题材 , 唯一也是最好的呈现方式 , 还是大型付费单机游戏 。 很不幸 , 根据现有的国产单机游戏质量 , 小而巧妙的《太吾》、《戴森球》、《鬼谷》等独立游戏 , 还可以靠玩法和独特文化元素爆冷 , 但大作这块领域 , 中国游戏还是被国外大厂按着打 。
无论《古剑奇谭3》还是《仙剑奇侠传七》的试玩版 , 僵硬的人物表情和粗糙的面部建模背后 , 都指出了同一个问题:在国外大厂司空见惯的面部表情捕捉等技术 , 在国内依然没有跟上 , 换言之 , 无论技术还是经济投入 , 国内大作的工业化水平都还有很大努力空间 。

毫无灵气的七代主角
研发能力、产品质量都不行 , 文化元素又很难在海外市场赢得欢迎 , 与其冒着被卡版号的风险 , 投入数年时间和至少几千万的成本做研发 , 还不如拿着IP魔改手游和影视剧 , 收割玩家情怀税 。
对于这一点 , 大宇显然想得很明白 , 2014年开始他们就不断和中手游、畅游、西山居、腾讯等友商结成联盟 , 共同对《仙剑》IP进行手游化开发 , 算上上周完美世界公布的最近正版《仙剑奇侠传》手游 , 市面上这类产品已经有29个 。
至于那些没有取得授权 , 但打着《仙剑》招牌吸引流量的杂牌货 , 更是无法估量 。 2017年大宇、唐人、紫龙之间的版权官司 , 就是因为授权过程出了纰漏挑起来的 。
至于影视、动画、漫画、小说这些领域 , 大宇的IP开发布局也非常全面 , 14个正式授权的产品里 , 除了两部动画由旗下的软星公司自己制作 , 剩下的都甩给合作方干活 , 大宇净赚版权收益 。
过饱和的版权开发 , 快速透支了IP的生命力 , 缓慢又落后于时代的正统作品更新速度 , 则让系列忠实玩家越发失去对大宇这家公司的信心 , 当曾经被众人吹捧的“姚仙”沦为玩家口中只会捞钱的“姚撞骗” , 《仙剑》的基本盘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
让玩家们失望 , 要承担经济后果 。
近三年来 , 《仙剑》在大陆地区的IP收入不断缩水 , 占大宇公司营收的比例从2018年的59.04% , 掉到2019年的39.55% , 刚刚过去的2020年最惨 , 只剩28.54% 。
比起让赚钱能力越发低下的IP砸在手里 , 不如趁着还有价值抛售出去 , 这才是大宇在打的算盘 。 至于所谓的版权难拿 , 不过是个借口——《大富翁10》在拿到版权之前 , 一样通过NS卖出过70万份 , 除了NS , 市面上也不乏steam这类可以绕开版号的发行平台 。

面对大宇双剑 , 玩家的情感很难不复杂 。
一方面 , 这两个系列游戏陪伴了自己成长的轨迹 , 作为玩家当然希望可以不断玩到更多续作 , 更长久地在《仙剑》和《轩辕剑》的世界里冒险 , 这也是每逢新作、衍生品 , 忠实玩家们即使知道没那么好 , 也愿意花钱的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