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巨头Intel、AMD竞争三十余载:可否成为国产芯片发展借鉴?(31)

1.3 1997- 2006:Intel 策略失误 , AMD 反超崛起

Intel 放弃兼容性接口统一市场 , 却给了 AMD 反超机会 。 AMD 一直以兼容 Intel 的处理器来获取市场 , 硬件的兼容性是基于开放的 Socket 接口 。 在 1997 年 Intel 推出Pentium MMX 后 , 退出 Socket7 市场 , 转向使用 Slot1 , 彻底断开兼容性 , 借此大举统一市场 。 而 AMD 迅速反应 , 坚决地在 Socket7 架构上推出 K6 , 并提出 Super Socket7 架构(向下兼容 Socket7) , 获得了众多厂商的支持 。 最关键的是 , AMD 基于 Socket 接口先于 Intel 提出了 100MHz 外频的产品 , 性能上也更优异(综合性能比在 66MHz 下要高出 6.8%~15%左右 , Slot1 架构却只有 2%~5%的提升 , 数据来源于太平洋电脑网) 。

1999 年 AMD 抢先发布了 1GHz 的处理器 , 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 。 从 1999-2003 年间 , Intel 发布了多款 Pentium III , 并向 Pentium 4 过渡 , AMD 也不甘落后 , 发布 Athlon、Athlon XP 等多款总量级 K7 产品 。 这个阶段双方的产品在性能上旗鼓相当 , 是竞争最激烈的一段时间 , AMD 还具有廉价的特点 , 积累了大量用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