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网商们的四年进退:从颠覆者到补充者( 二 )

民营银行的短暂春天

在行业发展之初,各界对民营银行都寄予较高期望。

2012年5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方式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两份文件的先后出台意味着民营银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企业界一片欢腾。

“试点民营银行,首先是要以民营银行独特的优势,发挥‘鲶鱼效应’,改善当前中国金融业的竞争态势。这将是民营银行试点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由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表示,民营银行的诞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正像自然界有大树,也有小草”,民营银行是丰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不仅是主管部门发出了声音,其他传统银行机构也纷纷公开表态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涌现出更多的民营银行。”时任民生银行董事长的董文标认为,鼓励发展民营银行,不仅能促进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打破国有资本的金融业垄断现状,还能倒逼大型银行进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