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还没摆脱“靠天吃饭”,上海在造1秒能算200万亿次的“超脑”( 二 )

去年,上海提前两年完成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至2020年)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两项目标分别为:PM2.5年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0%左右)。

去年,上海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81.1%,比2013年的66%上升了15.1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多了55天;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42%。

空气质量还没摆脱“靠天吃饭”,上海在造1秒能算200万亿次的“超脑”

虽然提前两年完成了相关目标,但上海的空气治理远不会就此止步。寿子琪表示,上海大气污染“攻坚战”到2022年的目标,已经由“PM2.5浓度明显下降”进一步明确且提高为“空气质量达标”。

去年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看似距离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不远了,但寿子琪强调,不能有任何的懈怠:“我们的确在不断努力,但总体上来讲,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去年天气帮了不少忙!”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也开始涌现。据寿子琪介绍,PM2.5作为被治理的主角“一家独大”的日子已经过去,在防止其反扑的同时,二氧化氮和臭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这些污染物之间还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压住了这头的浓度,另一头的浓度就悄悄抬高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