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同比激增800% 借壳上市风猛刮( 二 )

《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发现,不少借壳方有丰富的“资本市场经历”。

2017年,天山铝业曾意图通过IPO登陆A股。但不久后,天山铝业就改道借壳上市,试图作价236亿元借壳紫光学大,却因“无法达到双方预期”而终止。仅一个月后,天山铝业再次借壳新界泵业,作价170亿元。

软通动力曾于2010年在纽交所上市,并于2014年实现退市。此后,软通动力曾先后试图借壳皖通科技、紫光学大,但两次借壳均以失败告终。此外,已经终止借壳仁智股份的科元精化也有美股上市的经历。

罗欣药业曾于2005年在港股创业板上市,在经历三次转板失败后,在2017年选择了私有化退市。

如此看来,即使多次借壳失败、或是IPO终止,企业仍会尝试通过借壳登陆A股市场,可谓是“生命不息,借壳不止”。

从被借壳的上市公司来看,多喜爱、华通医药、东音股份分别在2015年、2015年、2016年才上市。同时,这三家公司在上市之后的业绩均是增长乏力。这意味着,这三家公司均是上市时间不足4年就“闪电卖壳”,上市套现的意味浓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