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那么先进,为何很少出重大成果?背后原因终于揭晓( 二 )


那么 ,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天眼在两年时间里罕有建树呢?真的是它并不先进吗?其实 , 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弄明白了背后真实的原因 。 原来 , 我国的天眼自从建成以来 , 我国科学工作者一直在进行调试和成千上万个软件的优化工作 。 科学家告诉我们 , 按照国际惯例 , 一架性能先进的天文设备自建成后到投入正式使用都要经历大约2——10年左右的调式和优化 , 只有经历这个过程 , 才能保证先进设备在投入正式运营后的优异观测效果 。 FAST当然也不例外 , 更何况天眼系统更加庞大和复杂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 , 尽管FAST这两年一直处在调式阶段 , 但天眼依然取得了发现并确认48颗脉冲星和发现至少两颗超级地球的优异成果 。 初露锋芒的中国天眼在世界天文学界很快受到了高度重视 , 未来期望合作的各级各类天文物理研究团队可谓是层出不穷 。 然而 , 在调试阶段 , 我国天眼就是连国内的天文学界也很少获得观测机会 。 而今天 , 令人惊喜的是 ,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消息 , 中国天眼已于昨天正式通过了工艺验收 , 并向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360小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