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清流穿古今(行天下)( 三 )

这次踏上清流的土地,才知早在宋代文献里就有了清流这地名儿。宋《元丰九域志》介绍说:“府西北五十六里二十八乡(设)河屯、清流二镇。”府,指的是成都府。原来,清流还是个被老旧时光坐实的古镇。

清流在宋代以远就能成其为镇,得益于此地的富庶和官道通达。清流镇有兴隆堰等水码头和渡口,登舟即可顺流而下,入沱江,入长江。走陆路官道,南可至省城,北可入金牛道、川北道,东可接东大路,西可衔松茂古道。最热闹的街铺林立、人流如织的所在,当数清流场了。各种庙会均在场上现身,你方唱罢我登场。

清流的清流来自一条叫清白的江。清白江穿境而过,若不是清白里的水,哪敢妄称清流?

漂泊中的清流

新都地界上,宋代的这脉清流,流到民国,与一条叫艾芜的清流,并了流。然后,滚滚向前,一起清,一起流。

艾芜是清流人,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南行记》。清流镇翠云村那座傍邻两条清澈小河的汤家老院子,是艾芜的出生地。

艾芜原名汤道耕,生于1904年,十六七岁时以第三名的成绩被成都府中学堂(石室中学)录取,郭沫若、王光祈等文化大家皆出自于此。艾芜的高兴可想而知,但接着便失望了,因为家里承担不了每年90余元的学习及膳宿杂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