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清流穿古今(行天下)( 四 )

他没有颓废,而是筚路蓝缕,更加努力。1921年秋天,艾芜考上了免收食宿费的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此跳出他那耕读传家的“农门”,扑进了一个新世界。

1925年夏天,这个白面书生怀揣少量盘缠,脖子上吊着墨水瓶,开始了一个人的南行壮举。

他漂泊云贵川边地,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直到仰光。6年间,他做过杂役、马店伙计、家庭教师、报社校对、副刊编辑。一路上,他与赶马人、戏子、猎人等朝夕相处,与老板、老兵等打交道。漂泊在崇山峻岭的南国大自然中,漂泊在各种民族、各色人群中,他的正直、善良、坚韧和勇敢的品行,像一股清流,洗涤、消解了沿途的坎坷与磨难。

在漂泊的一生中,艾芜与好些蜀人都产生了堪称奇妙的交集。这些蜀人身上无不涌动着一道阳光般明亮的清流。

漂泊到仰光,又病又饥,身无分文,他差点死在街头。救他并给他找了一份靠文字讨饭吃差事的正是四川乐至人。

1931年暮春,漂泊到上海的艾芜,举目无亲,却偶遇了又一位蜀人。正是这个人,给他指明了文学之路。这个人叫沙汀,是他在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