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嗅探”没那么可怕,靠短信给支付把住最后关口本就不合理( 二 )

仅凭短信嗅探获取短信,并不足以盗取用户资金(除非支付系统的安全性不足),实际盗取资金可能性很小,且痕迹较多,易破案。

如出现资金被盗,除明确证明被盗者责任外,应由银行担责。

不采用“短信嗅探”,补SIM卡、通过云平台截取短信等也曾经被骗子利用。

另:

一、《中国青年报》评论《谁是拦截骚扰电话的主力军? 》中有这样的内容:“打击骚扰电话意味着‘割肉’,放任骚扰电话意味着戕害民生,基于基本的趋利选择,运营商还愿意拿出十足的诚意和力气来打击骚扰电话与骚扰短信吗?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运营商在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上存在‘赢利点’,那么,指望它们壮士断腕的想法显然就有点很傻很天真。”运营商治理骚扰电话不积极,这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该文作者臆断的那种。要查处一个案子,关键是“如何判定、由谁判定、由谁处罚、处罚谁、怎么处罚”,对骚扰电话也一样。通常骚扰电话的“拨出方”和“接听方”并不在一个运营商。接听方运营商实际已经拦截了海量的骚扰电话,包括境外来的、语音呼叫等。它能做到的也只是“号码标记并提供给用户”以及“拦截电话”,并未能真正触及骚扰者的利益。只有对骚扰行为的实施者和骚扰营销的受益者(广告主)直接处罚,才能真正减少骚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