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换U23”为哪般?(体坛走笔)

“秒换U23”为哪般?(体坛走笔)

北京国安队守门员郭全博(右二)准备替补登场。

新华社采访人员 曹 灿摄

■ 当多支中超球队主教练为了成绩竞相模仿操作,U23政策设立之初希望达到的培养年轻球员的目标又如何完成呢?

正在进行的中超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球迷目光,各支球队为了战绩纷纷调兵遣将。遗憾的是,一些相似场景又出现了:在中超第八轮河南建业队对阵北京人和的比赛中,开场不到两分钟,河南建业队一名U23球员就被主帅换下,这是该球员连续第二轮被“秒换”。而就在几天前的一场足协杯比赛中,深圳佳兆业队仅派遣两名U23球员上场,未能完成中国足协要求的3人次以上,因而被判为0比3告负。

不同的比赛,相似的情景,为何一再上演?有人说是追求成绩使然,有人归咎为管理层和相关工作团队疏忽。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一番,其中缘由恐怕不尽于此。

如果说是为了成绩,主教练将其认为难当大任的U23球员“秒换”下场,确是合理利用规则、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这意味着球队要浪费换人名额、扰乱球队攻防节奏,不到万不得已,教练这样做费力不讨好。不过,需要追问的是,当多支球队主教练为了成绩竞相模仿操作,U23政策设立之初希望达到的培养年轻球员的目标又如何完成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