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经历“用户下沉”的国际教育仍待成熟( 二 )

国际教育影响力在往低龄学生群体下沉。在上海,“上公办,还是民办”的幼升小选择题就能反应这一点。

根据家长口袋最新发布的《幼升小全知道白皮书》显示,2018年,上海地区民办小学预录取比例为1.4:1,部分热门学校录取率有的更高达20:1。它们大多数为双语学校,除了教授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内容,还会额外增加英语课程的强度,为打算进入世界名校的孩子铺垫基础。

“这一趋势是从2007年左右开始的。”梁杰闻说。作为一名80后,她曾在包玉刚学校任职,现在于上海浦东民办常青藤小学担任副校长。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她的经历或许能侧面印证国际教育发展之快。

在梁杰闻看来,上海最早一批民办学校并不标榜双语体系,仅作为公立教育的补充。而在2007年之后,中国国际化步伐加速,以及奥运会等契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语言重要性,民办学校开始将英语纳入课程重点。

与此同时,国际化理念萌生了新一批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以及迎合这一需求的资本方。从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买方”家长们,似乎看到一条让孩子通过“快乐教育”走到顶尖名校的捷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