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上市的Uber没能证明网约车( 三 )

Uber在上月底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其营收增速进一步放缓,2019年Q1的营收增速为20%。

以Uber目前的规模来说,增速放缓倒不见得稀奇,但其也没能证明,规模越大,就离盈利越近一步。

从Lyft到1400万日订单的Uber,再到日订单2500万的滴滴,都在不断亏损的泥潭中。Lyft去年亏损亏损了 9.113 亿美元,过去 3 年合共亏损超过 20 亿美元;Uber过去三年总的亏损则超过了100 亿美元;滴滴在 2018 年的亏损达到109 亿元。

另一方面,Lyft市场份额的增长,中国的美团打车号称三天在上海拿下1/3的市场,这两者所上演的小鱼从大鱼口中夺食的故事,似乎也在说明网约车难有足够的用户忠诚度和黏性。

富途证券持牌人邬必伟表示,目前为止,无论是Uber还是中国的滴滴,都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

“从滴滴在中国的实践来看,我对网约车这个模式的盈利能力表示很大的怀疑,作为市场最大、最有用户需求的中国,都很难达到盈利水平,或者说,即使达到了盈利水平,也是整体规模有限,那在其他国家,我更难想象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规模。而且,因为Uber本质上是对本地出租行业有很强冲击作用,所以,Uber在每个国家的扩张都会遇到非常强的监管壁垒,这也制约了整体营收规模和利润规模的扩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