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监狱民警见证四川监狱70年变迁( 二 )

环境的改变、设施的完善、管理的科学化、生活的提高……这一家人也成为了近70年来,四川监狱变迁的见证者。

“天然监狱”时期

焦家第一代监狱民警/爷爷焦喜保

开荒种田 修路盖房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回老监狱去看一看。”5月10日,在位于四川龙泉女儿的家中,焦南锁翻出一本厚厚的相册,一段记忆也随之被打开。

1952年,焦南锁的父亲焦喜保押解着第一批服刑人员,来到了位于雷波、马边、屏山三县交界的边远山区。这个被认为是“天然监狱”的地方,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出发时除了枪之外,焦喜保连一身换洗衣服都没带。“本来说押到了就回来,后来改成3个月,再后来就留在了那边。”

留下来,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实际情况的需要。“开荒种田、搭茅草房,必须要先解决民警和服刑人员的生活问题。”

除了条件艰苦的内忧,彼时外患也不断。1956年4月的一天,正当服刑人员和民警准备收工时,突然遭到了不法分子伏击。焦喜保为了救战友,被子弹击中了锁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这枚子弹在他的身体内留了整整11年,直到1967年,再次因病住院时才被取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