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人造生命”,突破自然界限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覃重军成功捅破生命界限的“窗户纸”( 三 )

喜欢学习伟人,是覃重军的习惯。1983年,这个18岁的湖南青年考取了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在探索自然科学世界的同时,他也痴迷于哲学,试图验证一种假设:任何普通人都能成功。他早就发现,按部就班地前行并不适合他。论课业成绩,他并不出众。但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时,他已经利用实验课上的研究成果,与人合作发表了论文。

一个科学家的成就,难道只是多发几篇论文吗?博士毕业后,覃重军陷入了沉思,想起了自己的偶像、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巴斯德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更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

覃重军决定,向偶像学习,为人生做出最好的选择。他向美国斯坦福大学寄出了做博士后申请,很快收到回复,前往这座心中的学术殿堂接受科学研究的正规化训练。回国后,他选择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投身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他喜欢这里的文化氛围和传统,认为这个环境可以让他继续验证自己的成功假设,安静地追求更大的理想。

他告诉学生,开创未来是当代科学家们的努力方向之一,应用更是微生物研究的最终归宿。解决人类疾病问题是科学的最终目标之一,远比发表文章更让人欣慰,对人类更有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