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北门 往事并不如烟(中)( 四 )

骆状元一生清廉自守,极重教育,常说:“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他任过山西提学史,辛亥革命后任四川议长、筹赈局督办,梁启超赞誉:“状元公办学有瘾。”实为中肯之语。1916年任四川高等学校校长,乃四川大学前身。他为人正直,连省督陈宦奖给他4000大洋,都如数办学,可自己生活却清贫如洗。1926年夏天,他在成都北门故居病逝,灵柩穿城,经龙泉,送回资中安葬的途中,一时万人空巷,摩肩接踵。这就是成都北大门的人文故事场景之一,何等伟岸!百年以降,在四川无人享有此殊荣。

五老七贤

多住皇城以北街巷里

近年来,成都人心目中的不同城区各有千秋,但民国时期的成都则全然不同,那时的城区不大,主要在如今的一环路内,除了华西坝有华西协合大学,望江楼旁有1936年从皇城迁移过去的国立四川大学,彰显出厚重的蜀地人文,出新南门再往南,基本上是农耕之地。而皇城以北,上风上水,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多半居住在这一片城区,鳞次栉比。

撇开官府人家不提,先说说民国时期的“五老七贤”,他们就主要居住在皇城以北的街巷里。他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闻名遐迩,被后世尊为“蜀中宿儒”,其中有状元、进士、举人、知府、翰林、御史。为政者清廉刚正,循声卓著;为教者扶掖后学,培育英才。他们德才兼备,经世致用,广植桃李,嘉惠士林,继承巴蜀文化的优秀传统,使“蜀学”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