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贾樟柯: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十 )

这里的乡村,不是指那一幢幢矮楼、一块块农田,而是乡村在日常生活中打下的深刻烙印,是能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被“携带”走的。“你的脚离开了,但你对世界的认知、文化记忆(都来源于这里)。就像韩东讲的,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今天的我们照镜子,里外都是乡下人。为什么在诗歌里面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像炉火、烛光、蓝天、大地,都是农业社会的记忆。西川讲过一句话,为什么在现在诗歌里面玻璃出现得比较少?因为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为什么一个从小在城市接生活长大的人,在写作的时仍然会频繁地出现这些农业的词汇?潜在的我们的基因、教养、家庭传承,包括我在导演或者是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不得不始终关注被携带着的乡村。就好像一个人在现代化的路上走路,中国人肯定拎着一个包,这个包里装的可能就是乡村。”

【深度】贾樟柯: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山河故人》里,到乐(右)只说英文,却也忘不了家乡

对贾樟柯来说,他早已拎着乡村走向世界。从《小武》、《站台》,到《山河故人》、《江湖儿女》,他不断将发生在汾阳、发生在山西的人和事搬上银幕,带给世界。但对从小就没有生在在乡村的孩子来说,乡村更像是一种全新的精神上的图腾,它始终还在,只是被进行了新的解读。比如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将第三章的故事定位在未来,此时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孩子到乐只会说英文,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山西人的后代。“不必刻意让更年轻一代的孩子获得乡村的经验,但这种生活经验无处不在。比如饮食,一个山西家庭,即使生活在纽约,可能早上也会熬小米饭。这个小米粥是怎么来的?可能一个从小出生在纽约的山西的后代,会慢慢去理解。人种在演进,就好像《山河故人》里面未来的部分,那个小男孩儿连他的语言就忘记了,都讲英文了。他跟乡村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一定有种新的联系。那种联系可能我们不知道最紧密的是什么,但是没有必要去刻意地移植一些乡村经验给他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