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被围46天( 三 )

而比起赵国的短视操作来,更起决定作用的,是秦国的对症下药。

秦国的外交戳中列国软肋

其实,虽说赵国自身犯了错误,但放在这场战争里,赵国的外交环境,依然十分悲情:围观的中原列国,利益息息相关,却都是各怀鬼胎。

经过秦国几代人的东征西讨,昔日的中原列国,大多都被秦国打出了“恐秦症”,外加列国间矛盾重重,所以面对秦国的攻势,大多数国家,其实也都有侥幸心理。所以赵国一提出媾和,好些“围观群众”,也就顺坡下驴。

而秦国此时的外交策略,也正戳中了列国的这种心态。此时的秦国相邦,正是献上“远交近攻”谋略的范雎。而放在这场战争里,“远交近攻”不止是软硬兼施,更有秦国直接“输出威胁”。周边的列国,几乎都收到秦国的警告:这次打的是赵国,谁要敢帮忙,下个就打谁!

甚至对于几个可能介入的大国,范雎更是提前布局,昔日与赵国有着密切关系的齐国,在齐王建即位后,国策立刻改弦更张,在秦国的刻意拉拢下,从此变成了秦国在东方的“小弟”。而与秦国有着切齿仇恨的楚国呢?新任的楚考烈王,本身就在秦国做过质子,更和范雎私交不错。如此一来,齐楚两大国的援救,自长平之战爆发后,就变得没指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