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九 )

祈求神灵的动机,当然是为了现世利益,希望人船安全,逢凶化吉,一切顺意。

管理海上万神殿的“庙祝”,是一位专职的“香公”。“凡舶中来往,俱昼夜香火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

可知祈禳是共同参与的活动。海外贸易,是一种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贸易。不同海域有不同的保护神,对此,舶人牢记于心,不敢怠妄。据《东西洋考》(卷九)所记:明代海舶经占城华列拉岬(位于今越南中部海岸,“华列拉”即佛像),“山顶一石块似佛头,故名灵山。往来贩舶于此樵汲,崇佛诵经,燃放水灯彩船,以禳人船之灾。”

总体来说,舶人的信仰,是以佛、巫杂糅为特征的。

海舶神谱的性别,当然以男神为主,但女神“天后”的庇佑能量,犹如西洋海神圣母玛利亚,不仅足以令人敬畏,甚且后来居上,大有鹤立鸡群之势。海神中女性形象的确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成因既是精神性的,又是物质性的,并非三言两语说得清。耐人寻味之点在于舶人的漂泊性和孤独感,往往难以排遣,直接牵动海外赤子的恋母(大地母亲)情结。换句话说,舶人的独特心态,外化为女神降临的奇迹,并不是无根可寻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