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重重的古代海上贸易( 六 )

“海井”传世的旧闻,出自周密(1232—1298)的《癸辛杂识》续集上:

“华亭县(江苏松江下游)市中有小常卖铺(吴语‘杂货店’),适有一物,如小桶无底,非竹、非木、非金、非石,既不知其名,亦不知何用。”后来有位“海舶老商”指出: “此至宝也,其名曰海井。寻常航海必须带淡水自随,今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中,汲之皆甘泉也。”

这件能化海水为甘泉的奇器,“非竹、非木、非金、非石”,究竟是什么质料的东西呢?经学者考证:“井鱼当属哺乳纲鲸鱼目动物。”由此可知,某类鲸鱼的脑穴,具有化咸为淡的功能,遂被舶人称为“海井”。

另一种淡化器,名为“定水带”。清初詹钟玉的《记古铁条》一文,对其性状、用途和来源,作过传奇式的记述,摘录如下:

“京师穷市上,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形若革带之半,中虚而外绣涩,两面鼓钉隐起,不甚可辨……积年余,有高丽使客三四人,旁睨良久,问此铁价几何?鬻铁者谬云:‘钱五百。’使客立解五百文授之。”

使客曰:“吾国航海,每苦海水咸,不可饮。一投水带其中,虽咸滷立化甘泉,可无病汲,是以足珍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