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酸往事(深度好文)( 四 )

2001年4月,在这个叫做张江高科的地方,张汝京的新工厂中芯国际成立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占据极重的分量。

1949年,张锡纶带着200名冶金学徒,从南京撤至高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高雄六〇兵工厂;2000年,张汝京带领300名芯片工程师,从台北来到上海,建立了大陆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基地。

历史在张家父子两代人之间,完成了一个轮回,但张汝京和中芯国际的艰难历程,以及背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芯酸往事,才刚刚拉开帷幕。

1

在张汝京回到大陆成立中芯国际之前,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已经踽踽独行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院所教授、政府官员、海归精英、资本掮客等一大批人物逐一登上历史舞台。为理清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我将时间线索按照行业的主导力量来划分,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坚强萌芽:计划机制中的专家主导(1956-1978年)混乱年代:外部冲击导致行业失序(1978-2000年)西雁东飞:海归创业潮与民企崛起(2000-2015年)全面对决:国资入场打响芯片战争(2015-2018年)中国第一批走入中国芯片发展史的,是苏联式军事工业和科研体系内的院所专家们,他们从50年代开始建设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和工业体系,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用苏联的体系和中国的人才,来追美国的影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