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购物70年:“老字号”重焕青春,文旅结合拓商机丨上海解放70周年( 二 )

上世纪70年代,上海的城市化发展逐步繁荣,当时还没有购物中心这一说法,百货店是人们最熟悉的消费地点。今年60岁的陈先生向第一财经采访人员回忆道:“我们那时候到百货大楼购物觉得是很体面的,一般的日用品都是在夫妻店购买的。那时候的百货店和现在的购物中心完全不同,商品比较统一,并没有太多个性化产品,从衣服、食品、照相机到钟表等都有,不像现在都是各自有品牌专卖店独立运营的。”

彼时,涌现出一大批本土知名品牌,比如英雄、蝴蝶牌缝纫机、锦江等。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就是其中之一。第一财经采访人员来到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在实地看到最早期的光明食品标识、冰淇淋制造机器、益民食品在当年非常炫酷的敞篷式品牌宣传车等。而拥有香草、草莓和巧克力三种口味的三色杯也成为益民的经典款产品。

上海购物70年:“老字号”重焕青春,文旅结合拓商机丨上海解放70周年

打造了一批传统知名品牌后,上海的商业市场很快迎来了更开放的环境。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决策,并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十条优惠政策,其中第五条就是允许外商在浦东新区试办商业零售企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