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不能打低价“钻地板”,还得转战解决方案冲破“天花板”( 二 )

比如 , 白塑料发黄 , 再比如电容器件损坏 , 因为这都是为了节省成本 , 直接连一系列原材料都用最差的;而且为了节省制造成本 , 就连最基本的零部件进厂的性能检测等工艺和流程 , 都被放弃 。

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 , 所谓的“高性价比”带来的“一分价格两分货”的效果 , 还要借助智能化进行概念包装忽悠 。 同时 , 一些工厂尽可能地压缩并减少一系列的材料成本、复杂生产工艺 , 甚至质量检测环节 , 压缩一些在他们看来短期不影响产品品质和性能功能和环节 。

上述情况 , 正是最近两三年来 , 随着一大批的互联网、IT企业蜂拥进入家电行业“抢蛋糕、抢市场”而出现 , 其核心手段就是降价、降价、再降价 。 以不断突破家电行业的“地板价” , 还有“地狱价”的方式 , 压缩并打压家电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 。 逼着所有企业都不敢也不能去投入资金搞研发、创新 , 而是模仿和抄袭同行的成熟科技成果 , 拿过来改良一下就成为自己的东西 。

以所谓的“高性价比”为幌子 , 不断往下突破家电产业的“地板价” , 将家电产品频频卖出“白菜价” , 不少互联网家电企业最终看似抢到了市场蛋糕 , 笼络了大批用户;其实透支的企业信用和用户的信任 , 消耗的是行业未来和前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