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华色变”损害学术交流( 二 )

华人学者被“针对”并非巧合。曾任职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胃肠肿瘤专家谢克平2018年被控告“非法持有儿童色情图片”,但这一指控完全失实,最终法庭大陪审团裁定此案“没有证据,不予起诉”。过去几年,还有华人科学家郗小星和陈霞芬等人遭遇间谍冤案。从法律方面看,遭指控的华人科学家也许能重获清白,但他们的学术声誉已遭受重大打击。

美国华人联合会今年4月发表声明说,美国华人科学家“身处的大环境日益恶化”。今年3月,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美国华裔血液和肿瘤专家协会和华人生物学家学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种族标签伤害科学”的公开信说,华人群体担忧自己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甚至被贴上种族标签。

近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排华事件”频发,与美国政府施压密不可分。去年8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科林斯致信受其资助的上万家机构,要求它们警惕外国政府对美国的医学研究实施所谓不正当的影响和利用。科林斯对正常的国际科研合作的这种无端揣测,反而会损害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

不仅仅是生物医学领域,也不仅仅是在美华人,正常的中美学术交流活动整体上都在受影响,美国政府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拒发或拖延发放赴美签证。比如,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在马里兰大学举办的一场天文学会议上,24名申请参会的中国学者只有6人获得签证;去年1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年会上,约300名中国人因签证问题无法出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