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让梦想飞翔(新中国的“第一”70年)( 四 )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15日—16日,进驻天宫一号后,我和两位战友择机进行了授课的三人协同配合及在轨训练。在轨演示和在地面有不小差别,主要体现在操作上。在失重环境下,对操作的技巧、用力的大小都有很高要求。好在我很快找到了感觉。随后,我们开展了一次1∶1全系统全流程天地协同演练。

6月20日,正式授课开始前,地面工作人员比我们在天上还紧张。我和两位战友打了一套太极拳,让地面的同事们一下子放松了,也更加信任我们。那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正能量在天地之间传递,这十分重要。虽然天上地下相差几百公里,但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联系着我们,会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每当我们在天上飞,听到地面的确认指令时就是这样的感觉。

当天北京时间10时04分,准备已久的太空授课开始。在两位战友的完美配合下,约40分钟的课程非常顺利。加水球时,地面所有人都提心吊胆的,其实我们心里有底。

底气来源于练习。练习时,水膜常常拉不出来,或者往里面加中国结就破了;水球要么不圆,要么爆了。每次我们都会细心查找原因。水加多了还是少了?还是在拉的时候边上碰到了?找到原因心里就有底,所以我们不怕。练习时还加过比正式授课那天更多的水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