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年年来“打卡”

辽宁营口补回过度开发生态欠债

候鸟年年来“打卡”

本报采访人员 张允强 通讯员 高汉雷 张继驰

候鸟年年来“打卡”

辽宁营口大辽河入海口“永远角”湿地,自由飞舞的候鸟与大海、夕阳一起,构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魏家鹏摄(中经视觉) 辽宁省营口市以辽河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坚守生态底线、生态红线,不仅补回了以前由于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欠债,且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如今,对生态因素敏感的候鸟年年飞临营口“打卡”,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停留时间越来越长。它们用行动对营口的生态环境投出了“信任票”

经过约1个月的觅食补养、休憩蓄力,数十万只鹬类候鸟近日从营口浅水湿地滩涂重新上路,继续后半段5000多公里飞往西伯利亚的行程。

目前全球8大鸟类迁徙路线中,途径我国的“东亚—澳大利亚”路线是鸟种数量最多的一条。营口广阔的泥质滩涂成为候鸟不间断连续飞行6000多公里后的“服务区”。丰富的湿地资源支持了生物多样性,小鱼小虾、海蚯蚓、潮蟹和多种贝类,为候鸟提供了充足食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