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年年来“打卡”( 二 )

候鸟堪称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每年四五月间,营口主城区西部的大辽河入海口“永远角”湿地就会迎来迁移候鸟,近年来飞临这里的候鸟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停留时间越来越长。对生态因素敏感的候鸟,用它们的行动,对营口的生态环境投出了“信任票”。

湿地面积增加

来到“永远角”湿地,只见数万只斑尾塍鹬、大滨鹬等水鸟在空中起舞,形成壮观的“鸟浪”。如今,“鸟浪”从过去难得一见的“奇观”变成如期而至的“常态”。

“永远角”湿地位于大辽河入海口,三面靠河临海。在城市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营口曾经舍弃10亿元量级的投资项目,也要坚决留住湿地,在原始地貌湿地之外形成了“开发隔断”。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把湿地当作没什么用的“空地”,在“永远角”建了垃圾堆填场。主城区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拉到这里填埋,最高峰时堆填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存量垃圾达138万立方米。

在追求绿色发展的今天,营口意识到湿地的重要性。于是,启动了“全量开挖筛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存量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塑料袋为主的轻质物成为资源,留下的腐殖土成为“营养土”,同时对垃圾堆体下被渗滤液污染的水进行处理。今年3月份,历经数年夜以继日的筛分、清运,“盘踞”在“永远角”湿地多年的垃圾山被彻底消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