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外学科奠基者汤定元院士逝世:雁过留声不留痕( 三 )

在某天阅读文献时,汤定元和同事看到一篇英国人撰写、苏联人用俄文翻译的综合性文章,介绍红外探测器。文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门重要的新技术学科得到了发展,即微波与红外技术。

“微波技术已经是大学课程,为何红外技术也是新兴技术学科?它有哪些内容?”汤定元与同事议论了半天,但仍找不到任何依据。

不久之后,苏联科学院一位副院长来到应用物理所参观。走进汤定元的实验室,此人大感兴趣,竟然坐定下来,大谈红外探测器的各种用途和重要性。遗憾的是,毕竟有语言障碍,汤定元只是感觉到:“听说红外技术很重要,但不知究竟重要在哪里。”

即便是在1956年参与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汤定元也只是非常笼统地写入一条:开展硫化铅等红外探测器的研究。

受到“大跃进”之初“反保守”学习运动的冲击,汤定元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认为自己是研究光电现象的,搞清楚理论问题就行,做器件则是产业部门的事,此后他意识到:在国家当时的条件下,需要研究的不单单是物理机制,中国科学院也应当承担产品试制,甚至产品的生产任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