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惨的微信“看一看”( 五 )

用户不喜欢「在看个人主页」这一功能 , 无外乎是担心自己的隐私 。 事实上 , 无论是「在看个人主页」 , 还是即便用户不点击“在看” , 「XX在朋友圈分享」「XX在朋友圈提到」这样的标签也会显示在“朋友在看”中 , 无一不暴露了用户的个人隐私 , 社交压力扑面而来 。

现在的“在看” , 已然将用户从一个无需顾忌的匿名分享的角色 , 公然示之于众 , 所有的分享都成了实名制 。 这种用户角色的转换 , 是微信对用户习惯的挑战 。 尽管目前已经看不到好友的「在看个人主页」 , 但并不代表微信妥协了 。

随着微信用户体量不断扩大 , 微信的愿景已不仅仅是做一个单纯的工具 , 而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交生态 。 搭建生态 , 离不开内容 。 内容也自然而然成了微信布局社交生态的重中之重 。 一方面 , 运营者要想获得用户的主动实名分享 , 必须创造出更多优质内容 。 从这一点来看 , “朋友在看”里的内容得到了有效、良好的补充;另一方面 , 单靠微信自身培养用户点击“在看”的习惯是不现实的 , 所以微信用“看一看”里的流量来鼓励公众号运营者引导用户点击“在看” , 形成使用参与“看一看”的习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