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发 | 「咖啡之翼」收购「莱杯咖啡」,智能咖啡机的“决赛圈”怎么打?( 四 )

咖啡之翼门店覆盖了 130 个城市,积累了选点经验,2006 年就内部启动了 ERP 内控管理,对于何种场景、何种渠道、何种用户需要何种产品,有一套内部数据库。门店本身就是以直营为基础、以“特许经营”全面扩张,在品牌、系统、运营管理、供应链、智能设备等都有积累。且相对于线下店而言,咖啡机的单机模型比较简单、经营模式也很灵活,更适合大规模扩张。在拓展门店时,咖啡之翼已经建设好了线下团队,咖啡机可以植入到门店运维体系中,整体运营成本低于市场价格。且在上下游产业链的覆盖与渗透也已初具规模:咖啡豆方面,可以实现非洲及东南亚产地的直供,并与世界最大的几个咖啡烘焙工厂、咖啡贸易商有合作;设备上,店用咖啡机、台式咖啡机和柜式自助现磨咖啡机都已与工厂达成战略合作,多以 OEM 的方式出现。此外,从公司竞争层面来看,咖啡之翼是个有自造血能力的成熟品牌,在开启智能咖啡机业务时便“锁定了单机盈利指标——即基于门店的单店盈利模式(有 87% 的加盟店存活率),确保单机也能存活,有效点位占比较高。而初创的智能咖啡机运营商们往往没有连锁店经营能力,期待以规模效应拉动品牌成长,但拓展时过度依赖资本,一旦没有热钱续命,这些品牌很容易陷入困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