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爆款成功不可复制,继续守望“黄金年代”( 五 )

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将彼时刚刚井喷几年的科幻创作打入冷宫之后,直到1991年,“科幻寒冬”中仅存的“火种”《科幻文艺》更名为《科幻世界》,成为收容国内科幻爱好者的一艘“孤舰”。

然而,《科幻世界》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版的《惊异科幻》,将科幻推向大众文化的高度。即使在鼎盛期时期,《科幻世界》的发行量也仅有40万份。

中国科幻:爆款成功不可复制,继续守望“黄金年代”

中国科幻“四大天王”,在2019年「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上首度聚首(左至右:韩松、王晋康、刘慈欣和何夕)

虽然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夕“四大天王”以此为阵地各擅胜场,但是受众规模的局限,使得从杂志到出版的道路很长时间内都不通畅。

2000年以前,科幻小说只能跻身科普、儿童文学丛书中才有出版机会,刘慈欣2005年出版的首部长篇《超新星纪元》首印10000册,到四年后还有大量的库存,以至于“作家出版社这样的大出版社说再也不出版国内原创科幻小说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