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爆款成功不可复制,继续守望“黄金年代”( 六 )

在一次科幻迷聚会上,有位科幻作家被问及中国顶尖的科幻作家有多少人时说,一部电梯就可以装满,如果这部电梯出事,中国科幻基本就全完了。而这并不是段子。

即便《三体》引爆了中国的科幻热潮,创作群体依然未有显著增长。不久之前,一份《世界华人当代科幻群英谱》悄然出炉,统计出中国大陆有正式出版过科幻作品的科幻作家164位。相比之下,美国每千万人口中就有56位科幻作家,日本也有38位。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在2015年曾表示,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后面的兵力很有限、也很微弱,年轻的作家队伍规模有限,能创作长篇的更是屈指可数。这就是中国科幻的现实。”

虽然《三体》成为国内10年来最畅销的原创小说之一,然而这种“爆款效应”对国内科幻文学的带动却很有限,水涨船高的反而是引进的国外经典科幻作品。在2017年科幻图书8.3亿元的整体码洋中,新书占比仅为23.6%,原创新作的占比则在5%以下。

被业界公认为畅销书操盘手的“读客”,早在2012年《三体》刚刚“出圈”之时就开始引进经典科幻系列,到今年阿西莫夫《基地》系列销量已过百万。然而,直到2018年,读客才“试水”首部本土科幻《AI迷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