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流量带货之“眼见不为实”( 九 )

“整个客家村里 , 我家算是最早尝试用在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销售资产笋干和土笋冻的 。 ”2018年年底 , 她和家人将制作好的视频内容发上平台之后不久 , 就发现同平台上有两家“盗版”了她的视频 , 而且商家卖的同样也是笋干 。

点击这两家“同行”的视频下方链接 , 页面会跳转至第三方店铺 , 消费者可以选择在线下单 。 张媚发现 , 这两家包装笋干的价格 , 远比自己的散装笋干高出不少 , “当时就在平台上投诉了 , 希望能够对盗用自己视频宣传的商家进行处理 。 ”

第二天 , 她发现这两个商家的视频都“消失”了 。 本以为事情告一段落 , 但是此后不久 , 她和家人却陆续发现又有五六个商家盗用了她所发布的短视频内容 , 继续宣传销售笋干、土笋冻 。

“我们将发布的视频全部下架之后 , 多次致电平台客服投诉 ,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 ”静下心来的张媚 , 仔细查看了这些商家的视频内容 , 以及商品销售的页面 , 发现最终的成交大多是在第三方小程序、电商工具上 。

这些程序、外链和应用工具对于平台方的监管而言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 , 而且一旦产生交易纠纷后 , 也容易脱责 。 毕竟 , 短视频平台仅仅只是商品展示的途径 , “而且很多商品是引流到社交网络、二手电商上交易的 , 又是货到付款 , 更没有保障了 , 连订单溯源都溯不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