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物种以她的名字命名(治学)( 二 )

32岁,从零开始学习植物学;61岁,深入独龙江,进行首次越冬科考;73岁,领衔开展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90岁后的首个“五一”节,她告诉采访人员,“4天假期,我在家工作了4天,天天有成果。”

低谷时,能反弹,就是胜利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是一道独特风景。近60年的科研生涯,她所获荣誉众多,有14个物种以她的名字命名。作为17万份各类植物标本的采集者,她把自己比喻成一棵白菜,“就像一棵菜一样自然生长——不忸怩、不装饰,简单地过着。”李恒说。

在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之前,李恒曾先后是家乡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的乡村小学教员、县文化馆员工以及中科院地理所的俄文翻译,但生命的起点却几乎成弃婴——“我刚出生,已有两个孙子的祖母就将一坨棉花塞进我嘴里,母亲怜我是条生命,又悄悄地掏了出来。”长大后,日寇侵袭衡阳,被迫辍学的李恒深感弱小民族的苦痛。

尽管从小命途多舛,但在磨难、困厄中成长的李恒愈发“有恒”。在艰难岁月,她一个人泡在标本馆里,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00多万份标本几乎看了一遍,还自学了拉丁文,学会阅读德语和法语文献。李恒第一个研究成果——黑龙潭杂草植物名录(手写稿)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