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物种以她的名字命名(治学)( 三 )

“人生总有高峰和低谷,高峰时,不自大,低谷时,能反弹,就是胜利!”在李恒看来,困苦未必都是苦,有得有失,才是人生。

1961年4月,李恒随丈夫一同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报到,此前,她是一名俄文翻译,这一度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所长吴征镒一见李恒,兜头就是盆冷水——“俄文翻译这里不需要,你需要学习植物学,学习英文。”

李恒对吴征镒的直率、坦诚没有感到惊奇和沮丧,一切归零,从头学吧。报到后的第二个星期,李恒就赴文山参加野外科考,搭乘大篷车,夜宿旅店,臭虫、虱子令人坐卧不宁。走路、爬山、上树要学,打被包、烧火煮饭也都要学。多年之后,同事们还记得当年考察时的一个场景,因记录一个植物的名称,考察组长被李恒问得有点不耐烦,这个刚进门的外行竟冲着组长挑战,“你记住,3年之后,专业我一定会赶上你,而外语你却超不过我!”

不久,人们就领略了李恒的要强、较真儿。“有人说她喜欢抬杠,其实,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她不是为争论而争论,而是从交锋中吸收、学习对方有益的想法。”学生杨永平说。不盲从权威确是李恒一以贯之的,当年面对苏联专家,“即便我只是个翻译,对他们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观点和议论,我也毫不客气地和他们争。”说起这段往事,李恒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