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和生命之歌(作品品鉴)( 二 )

《追寻》以生活在长江中的珍稀动物白鳍豚淇淇的故事为基础,讲述几代科学家保护、研究白鳍豚的科考往事,刻画以刘俊为代表的白鳍豚研究专家的感人形象,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呵护、研究白鳍豚淇淇,为世人留下这个功能性灭绝的动物宝贵的一手资料。刘俊与淇淇的故事也感染和打动洞庭湖边长大的柳伢子,让他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为这部新作写过这样一段阅读印象:这是三代科学家毕生追寻、挚爱守望、温暖陪伴,最终含泪告别的大爱故事;这是白鳍豚淇淇用22年远离家园、痛失友伴的生命孤旅,对人类良知发出的无声呼唤与最后警示;这是科学家和白鳍豚淇淇共同谱写的自然与生命之歌;这是追寻梦想的科学家和热爱家园、铭记乡愁的人们,在母亲河长江上和洞庭湖畔播下的希望的“绿树枝”。

不少人可能还有一个困惑,《追寻》是不是儿童文学作品,是不是儿童小说?关于什么是儿童文学,不同人给出不同答案。比如《夏洛的网》作者E·B·怀特就这样说过:为儿童写东西“就应该往深里写,而不是往浅里写”,他认为“孩子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他们是世界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乖觉、一般说来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只要你的写作态度是真实的,是无所畏惧的,是澄澈的,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东西。”他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故意避免使用一些他们认为孩子们不会认识的词语也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样做不仅会削弱文章力量,且让读者觉得无趣。相反他倒是坚信,“如果孩子们身处一个吸引他们的文本环境,他们反而会喜欢让他们为难的词。”学者朱自强也曾说过:“儿童文学是沟通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那种认为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读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显得有失偏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