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夜来( 七 )

自从大量路边摊消失后 , 夜间订单明显集中于三里屯、工体、簋街几个夜场地标 , 竞争自然更激烈 。

据郑勇估算 , 方圆2公里 , 他的竞争者足足有200人 。

在这条随着夜幕降临而苏醒的街道上 , 一共驻扎了约337家酒吧 , 占北京酒吧总量的40% , 平均每走9步就会出现一家 , 灯红酒绿外 , 同时也孕育了一批依赖夜晚而生的人 。

对客人生活了如指掌的酒保能准确区分出 , 一个月内遇到的3个Vivian中 , 有几个换了男朋友 , 哪些还是单身 , 以及谁在这个夜晚最需要人陪伴;

看钢管舞表演的人 , 在表演者爬上舞杆顶端的瞬间 , 有人屏住了呼吸 , 有人仍在晃荡酒杯 , 将眼神抛向2米开外的漂亮女孩身上 , 陪酒的姑娘可以就此判断谁是看热闹的新客 , 谁有可能是能支付起高额消费的“老板” 。

半个世纪前 , 人们很难想象 , 这个因距京城三里而得名的农村小舍 , 会超越王府井、西单等众多商圈地标 , 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标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