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上海富人区的日本高端百货高岛屋撤出中国,它为什么会水土不服?( 七 )

从业态上看,高岛屋虽然内设早教、美容、健身等生活服务业态,但不够丰富,难以为社区内大多数成熟型家庭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体验。一位住在附近的幼儿家长对界面新闻说,她通常会选择亲子业态更多的虹桥南丰城度过周末。

实际上,上海高岛屋在业态上也进行过不少调整,如加大餐饮、儿童业态比例,下调服饰品牌比例,调整自营品牌,新增日本馆、新鲜市集超市等。但由于体量不够大,很难做大的调整。联商网援引业内人士称,上海高岛屋也曾规划扩建一个购物中心项目,引入电影院等娱乐业态,但该项目最终被SOHO拿下。

电商冲击、跨境购物的兴起也抢夺了相当多实体商业的消费者。由于日本近年成为国内跨境出游的重要目的地,这进一步削弱了上海高岛屋对本地人群的吸引力。

“当天时、地利、人和均对高岛屋不利,项目的命运已然难以改变。”周长青说。

此外,高岛屋在中国的本土化运营和管理也做得不够到位。

一位曾在负责上海高岛屋公关传播工作的前员工对界面新闻表示,她认为,高岛屋将日本经营理念照搬到中国,缺乏本土化的意识,对商圈位置的选择、目标客群的理解、自身品牌的传播都不太到位。“中国消费者仍有一定的价格敏感度,高岛屋商品缺乏价格竞争力,甚至比日本本土更贵,很早期就有不少品牌陆续撤柜了。”此外,高岛屋在内部管理中也存在中日不同文化理念的冲突,磨合不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