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渗入阅读( 六 )

诚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充实、更新我们的大脑。短时间内对信息的大量摄取,的确成为了一种时代所趋。但我认为,阅读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信息获取。阅读所需要的是对书中观点的理解与语言风格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书中所阐述的内容上的情感共鸣。换而言之,阅读,我们需要的是汲取“智慧”,这不能等同于对知识的“知会”。

我们从书中汲取的“智慧”,恰恰来自于对书本的浸入式的“慢阅读”。只有“慢阅读”,我们才能够体会古今中外名家语言上的精妙与思想上的深邃。而经由人工智能提取后的框架,只会是碎片化的文字,会阻塞我们与大师们心灵交流的通道。

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为领会书中要旨,曾把《汉书》手抄了三遍。无独有偶,千年后的一位美国学者也坦言:“我曾耗费数小时在长长的诗篇中,竭力不让自己的思维被碎片化。”这也强有力地论证了,在阅读中仅仅达到“知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中汲取“智慧”。

曾记否,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隐藏的“呐喊”;曾记否,泰戈尔赞叹“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生命张力;曾记否,欧洲文坛沙龙中伟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先哲们的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但在时间的浪潮“击打”过后,会转化为真正能为我们所用的“智慧”,而不是“知会”后所留下的一片苍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