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物理学家 80 年的苦寻之路(11)

1955年 , 张伯伦和塞格雷用上述加速器证实了前一年人们所观测的反质子的存在 。 由于反质子出现的机会极少 , 大约每1000亿高能质子的碰撞 , 才能产生数量很少的反质子 , 因而证实反质子的存在极为困难 。 1955年他们这个实验小组测到60个反质子 , 才总算得到了比较可信的数据 。

1956年他们又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实验室发现了反中子 , 尽管高能粒子打靶时也能产生反中子 , 但是由于反中子不带电 , 更难从其他粒子中鉴别出来 。 他们是利用反质子与原子核碰撞 , 反质子把自己的负电荷交给质子 , 或由质子处取得正电荷 , 这样 , 质子变成了中子 , 而反质子则变成了反中子 。

反中子的发现似乎给马约拉纳粒子下了判决书 , 这种中性的、粒子与反粒子不可分辨的费米子 , 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 。

当然科学家们还不死心 , 他们还想通过验证无中微子的双β衰变实验来证明马约拉纳粒子的存在 , 也就是说在粒子物理中 , 标准模型范畴之外的中微子可能是马约拉纳粒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