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大势所趋: 国产硅片有望步入黄金成长期( 五 )

1970年,信越化工建立了直江津硅片加工厂,1973年建立马来西亚硅片厂,由信越化工提供单晶硅,硅片大部分出口至美国。

1979年,信越化学收购美国道科宁在信越半导体45%的股权,并在美国设立信越-美国公司加工硅片。

1999年,信越化工并购了Hitachi的硅片业务,份额进一步提升。2001年实现了300mm硅片的商业化生产。

以开发VLSI为契机,日本IC产业逐步实现设备与材料的国产替代: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VSLI项目启动之初,日本IC工业仍然依靠从美国、欧洲进口设备,国产化设备占比不到30%,后期随着项目推进而逐步转向国产设备和材料,通过芯片企业与相关设备生产企业配合,共同研发,形成制造和设备生产技术的良性融合,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反馈设备使用情况,共同制定设备改进方案,有效促进了高性能生产设备的研发进程,到项目结束时,日本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超过50%。

这一过程中,日本逐步构筑了“材料-晶圆-设备-制造”等环节的完整的IC产业链条,并培育了诸如尼康、佳能等光刻机设备厂商以及SUMCO、信越化工等一批硅材料企业。日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输出地,硅片全球市占率5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