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当前生猪产能下降因非洲猪瘟和猪周期叠加影响( 八 )

此外,将指导和推动地方加快构建粪肥还田市场化机制,通过培育粪肥经纪人队伍,逐步提高沼液肥等粪肥商品化水平和粪肥还田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多措并举,进一步畅通粪污资源化利用通道。

问题7:生猪复产补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应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董仁杰: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还不高,截至2018年底,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仅为49.1%。规模以下养殖户产能还占到总产能的一半多,户数上则是绝大多数,占99%以上,点多面广。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率为70%。调研发现,规模以下养殖户粪污乱堆乱倒则比较普遍,严重影响农村环境质量。

生猪补栏复产过程中,规模以下养殖户将占有重要份额。但绝大多数养殖户经济实力差、技术水平低,如果指导和帮扶不到位,大量粪污乱堆乱倒和直排,将会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必须加大对既有和新增生猪产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指导力度,积极推行成本低、速度快、易操作的粪污治理和利用模式,如广西玉林的“截污建池、收运还田”、四川邛崃的“粪涌钱进”等模式。另外,通过培育粪肥经纪人队伍,提高各种形态粪肥的商品化水平,构建新型种养结合“连接键”,以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机制防止为了“消纳”粪肥导致过量施用产生污染,从根本上对粪污乱排乱放实现有效遏制,保障粪污“用得掉、不排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