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存1.88亿,牵扯数十人,招行一支行行长夫妻联手作大案( 八 )

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判银行担责的案例没有指导意义,每个案件中,签约的细节不同、原告举证能力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无疑,银行职员的身份和办公地点具有迷惑性。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们对银行作为合法金融机构的信任,却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呢?

王智斌告诉采访人员,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关注产品性质、底层资产状况以及预期收益率是否符合常理,不能被销售人员的身份、签约场所等表面信息迷惑。同时,他表示,普通老百姓一定要对收益率超过8%以上的各类项目、产品保持足够的警惕,在发现遭遇骗局后,应第一时间梳理和保存相关证据,并及时向警方报案。

杨志刚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首要的是甄别是否是银行的投资项目。在与银行方面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在现实中,投资人往往是老年人,这部分人群缺乏系统金融知识,在销售人员的话术中,容易被催促无法仔细甄别。其次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目前金融环境下,年利率超过6%~10%时,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再者是资金的用途,项目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是什么,投资项目是否存在。在遇到这类投资项目时,不要盲目先签订合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确定投资项目真实性。同时,可以询问银行网点其他工作人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