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中一则错误记载说起,漫谈两汉列侯制度中的等级(12)

“时众军败退 , 唯卓全师而还 , 屯于扶风 , 封斄乡侯 , 邑千户……卓迁太尉 , 领前将军事 , 加节传斧钺虎贲 , 更封郿侯……寻进卓为相国 , 入朝不趋 , 剑履上殿 。 ”

从这两段记载中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 马贤因为军功从亭侯“进封”为乡侯;董卓专权以后 , 也“更封”为县侯级别的郿侯 , 自然也高于其之前的“斄乡侯” 。

至此 , 我们可以确定 , 东汉时期的列侯内部等级差异已经实际出现 , 并按照“县、乡、亭”递降 。 不仅如此 , 后来又出现了都乡侯和都亭侯 。 按照严耕望先生的研究 ,

都乡侯等级介于县侯和乡侯之间 , 而都亭侯的等级则介于乡侯和亭侯之间

。 那么 , 为什么列侯爵制会在东汉时代出现等级差异 , 并被进一步细化呢?笔者认为可能和东汉的政治现实以及西汉的列侯爵制实际运行情况有关 。

董卓的郿侯是县侯 , 高于乡侯

东汉王朝是一个由地主豪强和世家大族为统治基础 , 建立起来的政权 。 在东汉建立以后 , 地主豪强和世家大族的经济实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随着他们的经济地位的抬升 , 必然会开始寻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 由于西汉武帝之后侯国基本都是以县立国 , 东汉时代在授予爵位的时候就只能在县级以下来进行 。 在现实政治需求和历史传统的共同作用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