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人并不是最努力的!推翻“一万小时定律”( 二 )

“一万小时定律”的诞生

自 19 世纪中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天才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先天论”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他也是优生学的奠基人,认为应当通过人为筛选留下“优质”的基因;而“后天论”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人格都是后天习得,并由此开创了行为主义学派。

优生学在二战时期得到了纳粹的大力支持,也随着纳粹的倒台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行为主义学派继续发展壮大。到 1993 年,瑞典心理学家 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及其同事提出了“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刻意练习指以提高在某领域的水平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例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埃里克森等人调查了不同水平的小提琴演奏者的练习时间,发现演奏者间的个体差异与其刻意练习的时间密切相关,甚至是优秀的演奏者也不例外。

埃里克森在这篇论文中写道:“许多曾经被认为体现出内在天赋的特征,事实上是至少 10 年以上高强度练习的结果。”这项研究结果有力支持了“后天论”观点,它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引用接近 1 万次,还催生了很多畅销书籍,例如埃里克森自己的《刻意练习》和前文提到的《异类》,二十多年后仍然在大众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推荐阅读